2015茶葉機械發展方向
茶業機械主要是指茶園作業機械和茶葉加工機械,是發展茶葉生產的重要生產工具。中國有句古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茶業機械歷來為人們所重視。
(一)茶葉機械的發展
應用機器制茶,我國最早,遠在公元200-264年(三國時代),制茶餅(團茶)的碾碎工具就已開始應用。公元618-907年(唐朝),茶葉已成為普遍飲料,制茶技術和工具也隨之發展,公元780年陸羽所寫的《茶經》除詳細記載了餅茶的制造工序,還系統介紹了19種餅茶的采制工具。到了宋代,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已應用水轉磨研磨餅茶,《宋史?食貨志》說:“元豐(公元1078-1085年)中,宋用臣都提舉汁河堤岸,創奏修置水磨,凡在京茶戶擅磨末茶者有禁。”又說:“元豐中修置水磨,止于在京及開封府界諸縣,未始行于外路。及紹圣(公元1094一1098年)復置,其后遂于京西鄭滑州(今河南滑縣)、穎昌州、河北擅州(今河北淮陽縣南)皆行之,歲收二十六萬余絡。四年(公元1097年),于長葛等處,京索(今榮陽縣)、得水河增修磨二百六十余所。”到了元代,制茶機具的水轉磨,規模更大,元王禎《農書》(公元1315年)載有:“水轉連磨……須用急流大水,以湊水輪。其輪高闊,輪軸圍至合抱,長則權宜,中列三輪,各打大磨一盤磨之……此磨既轉,其齒復旁打帶齒二磨,則三輪之力,互撥九磨。其軸首一輪,既上打磨齒,復下打碓軸,可兼數碓……常到江南等處,見此制度,俱系茶磨。所兼碓具,用搗茶葉,然后上磨。”這里所稱的水轉磨,類似于現在的水力揉捻機,可稱為世界上最早的制茶機具,其機構完善,可互撥九磨,兼搗誰功能,元代已從河南推廣到江西等茶區。
清代,有些地方引進少量現代設備制茶,像羊樓峒壓造帽蓋茶已改用半人力螺旋壓力機,漢口磚茶廠也使用蒸汽壓力機壓造青磚茶.到了本世紀40年代,少數茶場(廠)和茶葉試驗單位開始從國外零星引進一些機器用于制茶。1945年以后,杭州成立之江機械制茶廠,開始應用我國臺灣生產的抖篩機、細胞式切茶機,并開始仿造和研制各種精制機具,開展了機械化制茶。1946年上海祥泰鐵工廠生產了平面圓篩機,全國各地茶廠也開始自行制造圓篩機、抖篩機、切茶機、風選機等。但是,總起來說,在漫長的歲月中,由于經濟、技術落后,制茶機具的生產和使用水平很低,整個茶葉生產仍停留在手工操作狀態。
50年代初期,成立不久的中國茶葉公司,為適應茶葉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的需要,提出了利用機械,提高制茶生產能力,降低成本,以產定銷,促進我國茶葉生產和貿易的恢復和發展的設想。并采取“壓資訂機”的辦法,即由國家撥給一定的資金,有計劃地安排上海、杭州、無錫、濟南等地的機械廠,以仿制為主,加工了包括揉捻機、解塊分篩機、圓篩機、抖篩機、切茶機、揀梗機、風力選別機、滾筒機、炒茶機和自動烘干機在內的一大批初、精制茶葉機械,共2356臺,動力200多臺.并使用這批機具,在華東和中南等重點產茶區籌備興建了一批新穎的初、精制機械茶廠,起到了示范作用,為我國現代化機械茶廠的建立和茶葉機械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同時,茶區廣大人民群眾,為適應茶葉生產的發展和擺脫繁重的手工制茶勞動,也開始土法上馬,創制以人力、畜力、水力、機電為動力,適合各類茶葉加工使用的機器,諸如鐵木結構,甚至部分結構采用水泥、石頭等材料的紅、綠茶加工機具。到了1957年,在浙江、安徽等主要產茶省,先后出現了如余杭縣聯增和紅旗農業合作社等用以水力為動力、鐵木結構的殺青、揉捻、解塊、炒干等機具裝備的比較完整的半機械化茶葉初制廠。
1958年,浙江省組成了由浙江省特產公司、浙江農業大學茶葉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參加的綠茶初制機械試驗組,總結茶區群眾經驗,正式系統設計試制了鐵木結構的雙鍋殺青機、雙動揉捻機、解塊分篩機、瓶式炒干機和鍋式炒干機等5種綠茶機械,定名為浙江58型綠茶初制機械,1960年正式定型生產,并在各省綠茶產區推廣,為我國綠茶初制從半機械化向機械化過渡,奠定了基礎。
同時,湖北省也組成了紅茶初制機器試制小組,設計試制包括竹、木、鐵結構的恩施58型萎凋機、雙動揉捻機、解塊分篩機和“萬能”干燥機等組成的紅茶初制機械。安徽、湖南和云南等省也相繼試制了祁門午燥萎凋兩用機、安化烘茶箱、鳳慶土烘房等簡易烘干設備。當時在部分紅茶地區推廣,推動了紅茶生產的發展。 1964年,我國援建幾內亞瑪桑達茶廠。為保證援建任務的完成,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杭州市機械科學研究所等單位參加,組成援外茶機設計試制試驗小組,杭州市成立了我國第一個茶機專業生產廠?杭州農機廠,70年代改名為杭州茶葉機械總廠,共同設計、試制和生產出國茶機,經過兩年多努力,研制完成了包括紅、綠茶初、精制在內,由24種機器組成的茶葉加工成套設備。其中包括綠茶初制機械6種,即CAG84型雙鍋殺青機, CAT50型轉筒式殺青機、CR55型揉捻機,CJ62型解塊分篩機、CC84型往復式炒干機, CCT80型圓筒式炒干機;紅茶初制械7種,即CWC15型萎凋槽、CRT90型盤式揉條機、CR90型盤式揉切機、CR65型盤式揉切機、CR55型盤式揉切機、MOO型解塊分篩機、CH513型烘干機;精制機械11種,即CSY66型平面圓篩機、CSP67型抖篩機、CGJ65型階梯揀梗機、CXX40型圓片切茶機、CCF84型復炒機、CW910型勻堆裝箱機,CQL80型風力選別機、CSP28型切抖聯合機、CXX50型螺旋切茶機,CXX61型齒輥切茶機、CF80型滾筒車色機。這是我國由國家首次正式鑒定的茶葉加工成套機械,使我國茶機真正配套和達到較高級階段,它不僅先后成套或部分銷往幾內亞、馬里、斯里蘭卡和摩洛哥等國,而且在國內普遍推廣應用,直至現在,多數機種和機型仍為國內茶葉生產所普遍應用。 50年代末期,浙江省開始進行珠茶炒干機的研制1968年研制成功,使珠茶的幾道炒制工序,全部由一種機器完成,實現了珠茶炒制的全程機械化操作,制茶品質優于手工,1984年獲得國家發明獎.近年來,福建省還完成了烏龍茶做青和包揉等設備的研制,安徽省也研制成功瓜片茶的加工機具,促進了特種茶生產的發展。 1963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制成功紅茶萎凋槽,很快就在紅茶產區普遍推廣應用.我國于1964年開始生產紅碎茶,最初使用的揉切設備系仿制國外的“月型”盤式揉切機,性能較差。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我國先后完成了江蘇芙蓉的絞肉機式螺旋狀揉切機、廣東英德的翼形轉子揉切機、貴州羊艾的螺旋棱柱揉切機等10余種轉子式揉切機的研制。進入80年代,我國開始進行錘擊式和齒輥式揉切機的研制,如海南省??谑猩a的三聯齒輥揉切機、湖南省召陳茶機廠生產的雙聯齒輥揉切機、江蘇省芙蓉茶場和云南省思茅茶機廠生產的一對齒輥揉切機、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紹興茶機廠聯合設計生產的四對齒輥聯裝的齒輥揉切機,浙江、江蘇、云南、湖北等地設計試制的不同形式的錘擊式揉切機,在紅碎茶生產中逐步推廣試用,促進了我國紅碎茶品質的提高。 1958年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開始協作研究采茶機,1960年提出手動南茶702型往復切割式采茶機,為我國采茶機研究的開端。進入70年代,各產茶?。▍^)先后開始采茶機的研究,并提出了結構不同的10余種采茶機型。80年代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和安徽省農業機械研究所等單位,又研制成功雙人采茶機和單、雙人茶樹修剪機,目前正值試用階段。 70年代末期,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等省開始進行茶園專用拖拉機及其配套機具的研制,80年代初期,浙江省機械科學研究所博眾家之長,設計研制成功C-12型茶園耕作機,實際上就是一種茶園專用的小型履帶式拖拉機,系國內首次正式定型的茶園專用動力機械。此后又研制了配套用的深耕、中耕除草和施肥等作業機具,為實現茶園作業機械化提供了條件。 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我國機械行業從70年代初期開始,不斷增加從事茶葉機械研究的力量,使茶機研究設計的廣度、深度日趨擴展,促進了茶機品種和性能的增加與改善,出現了靜電揀梗、組合機、高頻及微波烘干、流化床等新機種,諸如滾筒殺青機、揉捻機、烘干機等也已形成系列。同時,茶葉生產連續化和自動控制技術,在國內已開始研究,揉捻機的程控加壓和烘干機的微機控制技術,目前已達到了相當水平。 經過30多年的努力,我國的茶機科研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一個較為宏大的茶機行業業已形成,目前,我國已有專業茶機制造廠60余家,其中省、市、自治區定點專業茶機生產廠31家,年產茶機約4萬臺,生產的茶機達數十種、型號達百個以上。據統計,我國茶葉機械保有量約為40萬臺,除部分特種茶外,茶葉的初、精制加工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
推薦產品
同類文章排行
- 咸寧三山川茶業有限公司 壓制篩分全套生產線簽
- 茶葉生產設備哪里好?
- 有誰知道茶葉專用四柱液壓機生產廠家,我是做
- 微波茶葉殺青烘干設備
- 湖南省白沙溪茶廠股份有限公司 篩分生產線簽約
- 安化黑茶為什么用腳踩?
- 茶葉設備在制茶中的流程是怎樣的
- 湖北趙李橋茶廠有限責任公司青磚篩分生產線通
- 全自動黑茶制作工藝 黑茶制作工藝 - 茶葉制作過
- 全自動黑茶制作工藝 黑茶制作工藝 - 茶葉制作過